眼中有美景,想象里有美食;观察细致入微,以人之情度雁之意,豪放的苏轼,竟有如此细密的心思
问题是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是怎样描写春天的?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首诗原文:
其一
竹外桃花三两枝,吹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其二
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
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其实,这是两首题图诗,第一首诗题为《鸭戏图》,桃花、江水、戏水的鸭子,蒌蒿、芦芽,向往中美味的河豚。这是通过画上的美景和画上没有的美食 ,来描绘春天,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。其二是《飞雁图》,则是寓情于景,通过北归的大雁这一春天特有的景象,从侧面映衬出春天。
苏轼和惠崇什么关系?这首诗写于怎样的背景之下?
关于苏轼,介绍得都烂熟了,此处不赘述。咱们说说惠崇吧,北宋九大名僧之首,善诗画,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录》“建阳僧惠崇,工画鹅雁鹭鸶,尤工小景。善为寒汀远渚,潇洒虚旷之象,人所难到也”;明•董其昌把他和巨然相提并论,说他们的化作“皆画家之神品也”;王安石也对惠崇的画技赞许有加,在《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》里说“画史纷纷何足数,惠崇晚出吾最许”。可见,这惠崇的画工着实了得。
要说他和苏轼的关系,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,根本就没关系!惠崇,生卒年965至1017,苏轼是1037至1101,惠崇死后20年,苏轼才出生。但要说有关系,还真是有关系,苏轼看到惠崇画作题了诗,千年以后,画作早已遗失,画中的景色却因苏诗而得以流传。从这点看,惠崇该感谢苏轼,让他的这两幅不存在了的画名垂青史。
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,大多数认为是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,哲宗即位,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打压,被谪贬的苏轼得以复为朝奉郎知登州(现蓬莱),不久以礼部尚书奉召还朝,后升起居舍人,又升中书舍人;再后来,升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知礼部贡举。所以说这两首诗写于苏轼流离辗转的一生中难得的好时光,读起来也觉得春光无限好,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。但是这段时间说短不短,说长不长,四年后又被贬,让我想到了第二首诗里的对南方依依不舍不肯轻易离开的大雁。
此两首诗中“晚景”还是“晓景”也一直存有争议,《苏东坡全集》及清以前注本用“晚景”,钱钟书《宋词选注》中用“晓景”,我倒是倾向于“晓景”,晚上,鸭子早回家了,大雁也该休息了。
其一:从美景联想到美食,一不小心暴露了苏轼吃货本质
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桃花,早春的象征,唐•周朴有诗云“桃花春色暖先开,明媚谁人不看来”,清•袁枚亦有诗曰“二月春归风雨天,碧桃树下感流年”,说明这桃花二三月就开放了,可以说是报春花。“三两只”,言其未繁盛,可见是春之初;春水初生,鸭子嬉戏,首先感到了水里的暖意。可见画和诗的作者都有亲身体验,观察细致入微,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。
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画面上有刚长出的蒌蒿和芦芽,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就想到了这正是吃河豚的好时候啊!为什么呢?河豚味道鲜美,鲜嫩无刺,被誉为“菜肴之冠”,民间素有“不吃河,焉知鱼味?吃了河豚,百味皆无”的说法,作为老餮的苏轼,当然亦是此中拥趸,曾留下为吃河豚“值得一死”的感叹;所以现代大文豪汪曾祺才会有“六十年来余一恨,不曾拼死吃河豚”的遗憾。苏轼的学生张耒在《明道杂志》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吃河豚,“但用蒌蒿、荻笋即芦芽、崧菜三物烹煮”,梅俞也曾有“春洲生荻芽,春岸飞杨花,河豚于此时,贵不数鱼虾”的诗句,所以苏轼一看到画上的蒌蒿和芦芽,就想到了河豚,用想象,以虚入实,硬是在春天的清新气息里加上了煮河豚的香味!而且加得如此自然而然,引人共鸣,仿佛看到了美食在桌,情不自禁,吞咽一下口水。
其二:从物入手,寓情于物,由物及人,打动人心
“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”,这里的“鸿”就是大雁,春天北去,秋天南往,从不失信。大家知道,为了带动气流,让后面的同伴飞起来省力,大雁飞的时候要么“一”字形,要么“之”字形,并且不停地变换队形。而惠崇的画上就是雁阵飞行,苏轼不只从鸿雁北归中看出这是春天,而且还发现有几只依依不舍地差点掉了队!不能不说他的观察力惊人。他又想到大雁是不是想到了北方还有些寒冷,想在春天的温暖南方多待半个月呢?其实雁哪里会想,人把自己的情感赋予雁身上罢了。
所以说,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,第一首是写景为主,加上合理联想;第二首是融情于物,有感而发。都是以点带面,删繁就简,简洁又形象地刻画出了早春的景色。
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,对这个问题的解答,十分感谢您的阅读!不足之处,欢迎指正。谢谢!
(图片来自网络,如侵权联系删除)
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,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,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《春江晚景》所创作的组诗。第一首诗题“鸭戏图”,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春景,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,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进一步突出了一个“春”字,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。
第二首诗题“飞雁图”,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,从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。
两首诗的切入点都是“候鸟”,把对春天比较敏感的鸭子、河豚、飞雁融入到诗中,比纯粹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作更有新意,构思更加新颖,意境更高。
我将根据苏轼写这两首诗时所处人生阶段、心理变化以及诗的内容来分析这两首诗中描写春天的内涵。
这两首诗写于苏轼经历了“乌台诗案”后,正值东山再起之时
据考,这两首诗是苏轼于于1085年在京都,为惠崇所画的两幅画题的诗。
苏轼此时是48岁,而苏轼42岁时(1079年)经历了“乌台诗案”,这对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有较大的影响。
此后,他的诗词风格由年轻时的奔放豪壮,逐渐转变为淡泊豁达,内容也从抒发政治意见逐步转变为写景抒情为主。
但1085年,苏轼处于东山再起阶段,人生从谷底触底反弹,到达了另一个高峰。因此,苏轼这时候的的心态必然是比较轻松愉悦的。
苏轼此时对佛教有较为深厚的兴趣,他的诗里应该藏有禅机
受到“乌台诗案”的影响,苏轼曾被贬到黄州。在这里苏轼经常上金山寺寻师问禅,对佛教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。
惠崇是北宋高僧,擅长诗画,但他早与苏轼出生前就已坐化了。
从苏轼主动为惠崇的画题诗来看,他必定是从惠崇的这两幅画中领悟到了什么禅理。
所以,苏轼这两首诗看似为画题词,实则应该是暗带禅机的,也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。
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内容
这两首诗的内容如下:
其一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这首诗前面三句均是写景,最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想象。整首诗的感情非常的轻松写意,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。
其二
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
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北归的鸿雁,后两句却是借大雁的依依不舍表达了对这里春天的向往和留恋。
这两首诗的内容很简单,然而里面却充满了苏轼的情感、人生阅历、对禅的领悟和哲理。
如: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、“遥知朔漠多风雪”这都是苏轼的人生阅历丰富,才能联想到的事情。
如:“依依还似北归人”、“更待江南半月春”其实是表达了苏轼自己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珍惜。
如: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则是体现了“只有亲自体验,才能知其奥妙”的哲理与禅意。而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却是写出了春天万物萌动的天道恒常。
综上所述,苏轼在写这两首诗时,人生经历了“中年危机”,心境趋于淡泊,而且又是咸鱼翻身阶段,心情还算惬意。
在遇到了惠崇禅师的画后,心中又有所感悟,于是借为画题诗,通过对春天的描写,写出了他自己这时的心理感受——
春天之所以美好,是因为自己经历过寒冬的考验。而此时,自己的内心经过寒冬的蛰伏,在春天里,也如其他万物那般开始萌动,准备要有所作为了。到底行不行得通,必须自己尝试过才知道。
这是苏轼的两首题画诗,而这两幅画都是宋初名僧惠崇所绘。
关于这两首诗,究竟是“晚景”还是“晓景”?众说纷纭。
不过,从字形上看,“晚”和“晓”太相似,在流传中出现混淆完全可能。而从诗意来分析看,“晓景”似乎更加贴切,所以,我采用了“晓景”一说。
先了解一下什么是“题画诗”?
题画诗这种艺术形式,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,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,使其诗画互补,使意境更加深远。
惠崇的这两幅画,没有流传下来,而借助了苏轼的“题画诗”却使得这两幅画的名称流传了下来,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。
《鸭戏图》与《春江晓景》(其一)
据说,《鸭戏图》原画早已经不在,网络上搜到的这幅画,由于看着也很赏心悦目,就权当是真的吧!虽然也是局部,不过依稀可见竹枝、春江、野鸭、蒌蒿等景象,桃花和芦芽看不清了,当然,河豚本身就是“吃货”苏轼流着口水想象的。
(春江晓景画)
然后,苏轼就写了这《春江晓景》其一: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要说,这样的早春景色,我都见过千百回了,一群鸭子在春江里闹腾,岸边长长短短的野草,我愿意理解是看多了,麻木了我原本敏感的诗情画意,所以就是没有找到类似苏轼这个感觉。
坦诚的说,这首诗很有画面感,扑面而来的是无法压抑的生机,一定是惠崇的画本身很灵动也很引人入胜,所以苏轼在起笔的时候就已经陶醉了:
竹林斜逸江畔,躲在后面的三两枝桃花,娇然绽放,格外活泼。
你看,景象有远有近,有多有少,搭配得非常完美。而且一句“三两枝”,还从侧面点明了时节。东坡,真是大神啊!
一条春江缓缓慢慢的流淌着,几只瘦鸭乐在其中,把歌唱得很高昂欢快,这些小家伙,一定是试出了水温,没有了昨日那样寒碜脚丫子了。
(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)
其实,水暖没暖,谁知道呢?可这一点都不重要啊,也没有谁真的拿个温度计去印证苏轼的对错。
而且,我以为,江里的鸭子一定是瘦鸭,并且数量不多,三三两两而已,满江肥滚滚的鸭子,哪会有这样的美感!
春江岸边,蒌蒿,就是南方的水艾,高高瘦瘦的遍布岸边,蒌蒿的下面,芦苇偷偷冒出了芽,打量着新奇的世界。
哎呀!这个时节,不正是河豚从海洄游的时候吗?今年的海豚,味道大抵还是有以前的一样美味吧!
(芦芽短)
苏东坡毕竟是个有水平的吃货,蒌蒿洗净,沾点佐料,再整一盘河豚生鱼片,这口水怎么能够控制得住呢?
从视角到味觉,从鸭的感受到自己的渴望,诗人的思维跳跃很快,搞得像“蹦极”一样,一般俗人,心理还真的赶不上!
《飞雁图》与《春江晓景》其二
《飞雁图》是真的找不到了,哪怕是看得上眼的赝品、仿品都找不到,退一步说,连有诗中这种感觉的图画都找不到了。
(后人的应诗画)
现在都只能以苏轼的诗来反推当时这幅画的样子,大概是上面这样的。
而后人也只能单纯的从诗歌中,去体会画里的春天了。
《春江晓景》其二:
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
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在文学史上,这首诗远不如第一首诗那么有名。
一方面是他描绘的实景确实不多,更多的是空想和猜度。
而且,苏轼对春天的描绘非常非常含蓄,含蓄到有点不出来的程度,如果不是最后一句回扣点题,没有谁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。
我想,苏轼在做题画诗的时候,是不是也是这个感受。
所以要分析这首诗,就必须要使用对比的方式和联想的方式。
一直到第三句,作者都好像是在写秋景,而且是塞外秋景:一片萧瑟,满目风沙白雪。
即使有那么一丝内在的感情,都只是诗人的想法。
(一群大雁向北飞)
一片大雁往南飞,一会儿摆成一个人字形,一会儿摆成个人字形,而且有两只大雁,在摆阵的时候,由于技术要点把握不到位还差点掉队。
当然,这样解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,所以,诗人补充说:它俩哪里是技术不熟,分明是在恋恋不舍这南方的好景色。
诗人一想,反正都在吹了,不如吹神一点:这两只大雁大约是想到了遥远的北方,寒风萧萧,霜雪飘零,而更愿意留在这江南春景中,哪怕多呆个十天半月也好。
我固执的以为,这首词对春景的描写,真的不是非常好,而历史也没有偏颇,不知不觉就把苏东坡的这首诗沉淀进了历史的砂砾里。
诗人是如何描写春天的?
对春天的描绘,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有了一些思路,再归纳一下。
第一首诗,苏轼对春景的描写,胜在观察细致,感受敏锐,达到了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完美结合,而且,苏轼把简单的春景描绘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,让一首春景诗的思想深度陡然厚了千万倍。
第二首诗,把几只雁比作“北归人”,生动贴切,善用拟人手法,想象丰富,“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”,把惠崇静态的画,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转换成了动态的“电影”。
其实,上述两首诗对春景描绘的成功之处,首先是有画面感,然后,最好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哲思。
惠崇是何方神圣?
他是一个和尚,而且,这个和尚好有才,好有才!
北宋初年,以诗著名的共有9个和尚,而建阳惠崇,为九僧之首。不是武功第一,而是诗功、画功第一,尤其善画小景,人称"惠崇小景"。
惠崇有《摘句图》一百联,为人传诵,也留下了“照水千寻迥,栖烟一点明”“河分冈势断,春入烧痕青”“禽寒时动竹,露重忽翻荷”等佳句。
北宋郭若虚评价惠崇:“工画鹅雁鹭鸶,尤工小景,善为寒汀远渚、潇洒虚旷之象,人所难到也”。
(惠崇的画)
从苏轼的诗中,我们应该已经领略了一二。
惠崇是苏东坡的朋友吗?
惠崇(965- 1017),福建建阳人;
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
惠崇去世20年后,苏轼穿越到大宋。
显然,他们不是朋友,苏东坡只是惠崇的粉丝一条罢了。
“武哥说文”,以史说文,很高兴为您解答,期待点、批、评,图片来自网络,如侵请删。
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八年(1085年)为惠崇所画的两幅《春江晚景》图所写的题画诗。
惠崇是北宋著名的九僧之一,善于绘画,尤其是鹅、大雁等动物,十分擅长,惠崇的画享誉一时,这两幅《春江晚景》据说是他的得意之作,但是很遗憾,现在这两幅图已经失传,只有苏轼在这两幅图上题的诗流传至今。
这两首诗原文如下:
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
宋代:苏轼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这两首题画诗,为我们传神地描写了初春时的美好景象。具体的描写思路,总体来说如下:
诗人从身边的景象写起,春天来了,大地复苏,桃花开始绽放了,于是人们的视线从身边转到江边,发现一群鸭子,早已经在水中嬉戏起来了,这也意味着,江春回暖,冰冻融化,春天真的来了!
之后,诗人从江中转到了岸边,由于江水的滋润,岸边的蒌蒿都已经长出了新芽,芦苇也开始抽出了新叶,这一切都表现着春天的活力,让人喜爱之极。接着,爱吃嘴的苏轼联想到,这个时候,正是河豚肥美的时节,于是将一派春景引到了一派清新浓厚的生活中,引人无限遐思。
其中,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还是极富哲理的名句,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,最先知道水暖的,是下水嬉戏的鸭子,这也就是说:凡事都要亲身经历,才能感受到事物的真切变化,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,正所谓见微知著是也。
这第一首诗,苏轼以细腻、敏锐的洞察力,为我们展现了季节转换时的美丽景象,表现了对早春的喜悦之情,那种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,带给人清新、舒畅的感觉。
而第二首诗,知名度比第一首就低多了,但其实也是一首非常好的作品。
这第二首诗题在惠崇所绘的“飞雁图”上,首二句写得是大雁北飞,但是有几只大雁似乎不舍得这春天的美景,所以差点飞离了队伍,诗人以拟人的手法,将大雁北归写得非常生动形象。
后两句也是拟人手法,原来这几只差点脱离队伍的大雁,是不舍得南方的温暖,所以想要在这美丽的江南风光中,多停留几天。这满载着人类情感的大雁,极具新意,令人印象深刻!
苏轼在这里为我们描绘的早春,第一首主要是通过顺序描写和想象,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拟人的手法,将早春的勃勃生机和美好,尽皆展现在了读者面前。
这两首诗是苏轼为描写两幅画而作的诗,这两幅画分别是《鸭戏图》和《雁归图》,作者为苏轼的友人惠崇和尚所绘。
据说苏轼和惠崇,两个人有个小故事非常有趣,苏轼开玩笑说惠崇看起来像牛粪,惠崇并没有生气,回说苏轼看起来像如来。苏轼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和尚这么好脾气,被人骂了,还以德报怨,等他回来和苏小妹说起这件事时,才明白原来和尚棋高一招,他这是暗讽苏轼心存牛屎,而他自己则心住如来。
啧啧,他们两人应该是经常切磋才艺,惠崇是诗人,也是画家,一个作画,另外一个则以诗相和,最羡慕的就是一唱一和的友谊关系,心静、纯洁。
惠崇春江晚景二首
其一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其二
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
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虽然惠崇两幅画并没有留下来,但是通过苏轼的诗我们可以想象,惠崇的画里一定有诗,于是他的好友苏轼,忍不住写下了他心里,画中诗的样子,因为这两首诗歌的经典流传,画也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有了该有的模样。
东坡以诗笔,描写季节的转换时,自然景物独有的特征,寥寥几笔,就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早春图。最妙的那句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通过联想和想象,写出了凭触觉才能感知到的“水”之暖意,移情予知觉于鸭,让鸭来感知春水的“暖”,绝妙之笔就在于此!
从画面中蒌蒿、芦苇等景物的描写,又联想到了河豚逆江而上的动态画面,既丰富了画意,又深化了诗情,真是绝中又绝。
第二首诗也很有情韵,把归雁的感受与归人的感受相比,是不是就像一切都发生在自己身上似的。虽然都是想象,但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,意境就全出来了,还有余味在其中,这就是一首好诗应该有的样子。
若不是虚中有实,而是全部写实,则顿然失去韵味,伟大诗人就是这么高明,后辈之人——南宸溪,在这里好好学习了。
图片来自于网络,侵权联删,谢谢!